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你!决定你的宝宝能否学好钢琴

    关键词:学钢琴年龄方法

    摘 要:  许多家长其实都是音乐门外汉,我们对音乐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一些流行歌曲开始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普通家庭里,实现“音乐之声”的梦想?

  学钢琴,家长图什么

  最初,父母决定让孩子学钢琴,都是希望孩子多一些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但是时间一长,不少家长就会忘了自己的初衷,而是觉得孩子可能需要参加一些比赛。

  由于家长有太多的期望、太多的要求,也就有太多的失望。可以说,学琴之路并不轻松。

  那些急于把孩子推上顶峰的家长,如果有机会冷静地重新思考一下,回头看看学琴路上孩子是怎样走过来的,就很容易了解由于错误的引导,导致孩子失去了人生真正应该习得的宝贵经验。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包含了太多太多重要的因素。但是启蒙者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在成长的关键期,爸妈不能给予正确而良好的引导,这对孩子的损害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最好5岁以后学琴

  5岁以前的幼儿,最需要的是学会用耳朵聆听各种音乐,享受身体有韵律的摆动,试着制造一些声响。通过对歌唱、舞蹈的感受,先累积一些音乐的概念,以此来丰富幼小的心灵。

  从身体的条件而言,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神经肌肉发展未臻成熟,所以能够使用的乐器多少会受到一些限制。

  家长们也许曾经听说过年仅2岁的儿童就已经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或大提琴,但是大部分的教学实践者仍然主张:对于钢琴、提琴、横笛或吉他这类正式的乐器,最好延迟到孩子5岁以后再学习。

  手小不影响学钢琴

  有的家长认为“手小的孩子可能学不好钢琴。”因此,在准备学琴之前,不少家长都要想方设法打听一下:我的孩子手型条件如何?其实手小的孩子也能弹好钢琴。”因为孩子正在成长期,小手会慢慢长大。

  孩子弹错不要斥责

  如果孩子在练习中弹错了音,明智的家长不应该当场训斥孩子,而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

  父母要不断地激励孩子练习的欲望。假设孩子一弹错就被大人打断,他们的注意力就会从乐曲转移到父母的斥责上。由于生怕弹错,他们就会更小心翼翼地弹琴,这样就会影响音乐感受。

  每天听、每天练,让孩子在鼓励中不断重复地练习。目前,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都是每周上一次课,而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方法应是:先让孩子听要学习的乐曲,然后教他弹出这首曲子,当他能弹出这首曲子,就可以给他留作家庭作业,以后在家继续练习。

  练琴习惯的好坏对效率有直接影响,我们必须注意要在孩子初学钢琴阶段不失时机地培养好习惯,否则坏习惯逐渐形成,等到觉察它的危害时再想改就困难了。

  避免噪音带来伤害

  无论是何种音乐活动,对音量的控制都相当重要。有时候因为声音过大、过于喧哗,会使孩子失去聆听的兴趣。

  在嘈杂的环境中,绝对产生不了安静的孩子。音乐原本是带给人们宁静清澈的心灵,所以孩子在弹奏钢琴时,声量不宜太大,也不要没有节奏地乱弹琴。要让孩子知道,坐在钢琴前要安静,钢琴是优美的乐器。而且,在弹奏钢琴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声音越大越好,而是有一定控制的,自然而放松地弹奏。

  钢琴学习不仅仅在孩子弹奏时,我们无时无刻都应该竭尽所能地吸收一切眼耳接触的事物。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运用各种资源,来协助孩子获得任何音乐成长学习的机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安排一些固定的时间,慎选不同形式的音乐(如歌舞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儿歌、合唱曲等),用适当的声量,播放给孩子听,让他们多多接触不同的音乐经验。


P/S: all information i get from yao lan qu website

0~5岁宝宝记忆力提升手段

    关键词:记忆力

    摘 要:孩子的记忆力,是通过爱抚、亲吻、手牵手这样的亲密接触而唤醒的。也就是说,孩子记忆力的增强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孩子的记忆力,是通过爱抚、亲吻、手牵手这样的亲密接触而唤醒的。也就是说,孩子记忆力的增强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了记忆的过程,就可以为孩子养成好习惯,从而促进记忆力的良性发展。

  1.0~2岁

  研究人员发现,孩子的记忆能力在很早就显现了,6个月的婴儿能够用手去拨动挂在床上的各种玩具,几天后,当妈妈再把这些玩具挂上的时候,他又会重复同样的动作。这个阶段的孩子总能记住那些让他们兴奋、激动或者恐惧的事。一个妈妈说,她带着1岁的孩子去体检,孩子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女医生就嚎啕大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3个月前,他打过一次针,他也许忘了那个医生的样子,却不会忘记那件白大褂。

  他们还能对记忆做出归纳和总结,如果这件事发生了一次,他们就认为这件事还会再发生。比如说,孩子在祖母家吃了曲奇饼,那么下次去的时候,他还会去同样的地方寻找曲奇饼;每次去幼儿园,见到老师就意味着妈妈要离开等等,这些记忆都是重复出现的。

  记忆增强剂

  1 给孩子提供一个每天相似的常规活动,比如每晚睡觉之前做一个小游戏,或者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给他吃个水果,试着每天重复做这样的活动。

  2 尽量让她自己动手做事情。只有自已亲自去做,她才会清楚记得游戏的步骤、水果的颜色,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3 如果她很长久没见过祖母了,你可以拿一张祖母的照片,提醒她祖母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增强记忆的一种方式。


2.2~5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推动记忆的能力,但是他有能力去讲一个故事,而这种简单叙述也许就是开启孩子记忆的一把钥匙。

  他经常会想起一些很具体、很细节的事情,比如,想起自己穿着红色的泳衣去海边,还在那里看到了贝壳,而不是说“我想起了大海”,他们通常会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经历。2~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记住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颜色、数字、字母等。他们在短时间里存储了很多信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努力回忆。当然,这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经常回忆的过程,使这些抽象的记忆转变为能力,正如刚学会开车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应该如何去开,而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潇洒自如地兜风了,这种能力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运用“重复”的记忆手段,是这一时期孩子增强记忆的关键。


3.5岁以上

  5岁以上的孩子通常能够读些简单的儿童读物,做基础的加减法,这时的记忆力会承载更多的任务,孩子也有能力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那么,妈妈可以用这样的语句和孩子交流,“宝贝,你自己上楼去睡房的衣柜里拿双干净袜子,再准备好换洗的衣服,然后去卫生间洗澡,千万别忘了把发卡摘下来。洗完澡,到厨房找我,好吗?”这样一系列的嘱托正是在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当然,孩子不一定能同时记住所有的事情,但这种锻炼是有益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有惊人的记忆力,比如一个酷爱球类运动的小男孩,能够记得自己喜爱的球员的身高、体重、血型、爱好,他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我们可以观察他的记忆过程,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方法运用到对其他知识的记忆中去。

  记忆增强剂

  1 养成良好习惯,什么事情都提前准备,有助于加深记忆。比如让孩子在头天晚上准备好上学需要的一切物品。

  2 每样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孩子把卡通书随处乱扔,你要提醒他把它们放回书架上,让他意识到物品都有固定存放的地点,就像他每天都要回家一样。

  3 经常有意识地建立一种连锁关系。比如,把孩子的鞋放在狗食旁边,让他记得出去玩球之前先把小狗喂饱。

  4 引导孩子把重要的事情都列出来写在日历上,使记忆具体化。

  5 兴趣是孩子增强记忆力的良好基础。专家指出,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钢琴,或者常带他去听音乐会,读一些艺术方面的书籍都是不错的选择。

  6 教孩子朗读诗歌,把诗歌分成若干部分,让他先记住最经典的几句,从而使孩子懂得把握事物的关键部分,以便记忆。

  TIPS:锻炼记忆力,你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1.向孩子提问的时候,不要带有倾向性的建议。

  带孩子去动物园玩儿,妈妈总喜欢这样提问:“你看,动物园里最大的动物是不是大象啊?”这样的问题显然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孩子就不能通过自己的记忆来回答问题了。应该这样问:“你见到的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2.不要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反复问孩子同一个问题。

  有时候,你向孩子提问,答案和你想得到的不一致,你会在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后,再次向他提问,孩子通常也会照家长的思路说出答案。细细想来,孩子的世界里,答案无所谓对错,这可能就是常说的“童言无忌”。孩子不可能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给出完美答案,这是正常的。

P/S: all information i get from yao lan qu website

从1岁开始,把握宝宝的涂鸦期

    关键词:涂鸦创造力

    摘 要:唐代《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在字典中也是这样解释的:形容字写得很坏。似乎在一般人眼里,涂鸦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殊不知,涂鸦是人创造性的始初,毕加索的画是抽象画的经典之作,如果说他的画象孩子的画,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还有谁象他这样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呢?那就是孩童。

  婴儿1周岁左右是涂鸦期的开始,满足动觉是他们最基本的动机因素,他们的“涂鸦”没有明确地表现意图;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画在纸上的是一些随机的点和杂乱的不规则的线条;在肩、肘、手腕等关节的发展下,他们开始能注视涂鸦时笔运行的方向,并可以在纸上重复的画图;在不断地涂划的过程中渐渐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偶尔人出某些形状,发现与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就会给线条或图形起名字。

  这时候,家长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不要将孩子的涂画看成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将建立必要的绘画常规与维持对涂画的天然兴趣进行有机的相互支持。

  其次,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孩子的涂鸦,设置涂鸦墙,比如小黑板。

  最后,学会聆听孩子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孩子的表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带着一种快乐的感觉去听孩子的话语,如果你表现出不耐烦,那么你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解释,因为他觉得你不理解他,和你说话没意思。经常这样,孩子与你就会产生隔阂了。

  记住,涂鸦作品不是画,不要教他们画。

  他们需要的是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自由地涂鸦;这时候,他们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痛苦的,有时是生气的,有时是平静的……创造性、情绪情感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和宣泄。

P/S: all information i get from yao lan qu website

四招教会孩子自己上厕所

  第1招:养成好习惯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一些细节,比如自己上厕所时会不会弄脏裤子,并及时纠正。提醒宝宝上厕所前后要洗手,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将上厕所和洗手联系在一起,养成好习惯。也有些宝宝会害怕听到冲厕的声音或者不喜欢看到粪便被冲走,如果发现有这种情况,可以让他们离开后再冲厕,避免因“心理因素”造成孩子不愿自己上厕所的情况。

  第2招:因势利导

  教宝宝上厕所,可能是宝宝出生以后父母碰到的最困难的一件事了。当父母发现宝宝要上厕所时流露出各种奇怪的表情或做特殊的动作时,可以教宝宝说“我要尿尿”,“我想大便”,并立即带宝宝到固定的“幼儿马桶”上厕所,时间久了,宝宝自然而然就会对着父母喊“我要尿尿”,有些宝宝则会主动跑到“幼儿马桶”前,用行动告诉父母:“我要上厕所了!”

  第3招:准备便盆和内裤

  当宝宝到了可以自己上厕所的年龄,父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给宝宝单独买一个合适的便盆,为宝宝多准备些棉质、吸水性强、易于清洗的内裤,这些内裤不宜太大或太小,使宝宝既能很容易地将内裤脱至大腿根部,但又不至于掉下来。

  第4招:耐心和鼓励

  
让宝宝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中间还会存在一些反复,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始终保持鼓励的态度。因为对宝宝而言,学会自己控制大小便、自己上厕所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多鼓励、多表扬他们。即使宝宝未能控制住大小便时,也不要因此责怪他,要告诉宝宝这种事情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他已经做得非常棒了,给孩子树立信心是他们学会上厕所最为关键的一步。

从1岁开始,把握宝宝的涂鸦期

    关键词:涂鸦创造力

    摘 要:唐代《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在字典中也是这样解释的:形容字写得很坏。似乎在一般人眼里,涂鸦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殊不知,涂鸦是人创造性的始初,毕加索的画是抽象画的经典之作,如果说他的画象孩子的画,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还有谁象他这样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呢?那就是孩童。

  婴儿1周岁左右是涂鸦期的开始,满足动觉是他们最基本的动机因素,他们的“涂鸦”没有明确地表现意图;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画在纸上的是一些随机的点和杂乱的不规则的线条;在肩、肘、手腕等关节的发展下,他们开始能注视涂鸦时笔运行的方向,并可以在纸上重复的画图;在不断地涂划的过程中渐渐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偶尔人出某些形状,发现与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就会给线条或图形起名字。

  这时候,家长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不要将孩子的涂画看成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将建立必要的绘画常规与维持对涂画的天然兴趣进行有机的相互支持。

  其次,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孩子的涂鸦,设置涂鸦墙,比如小黑板。

  最后,学会聆听孩子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孩子的表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带着一种快乐的感觉去听孩子的话语,如果你表现出不耐烦,那么你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解释,因为他觉得你不理解他,和你说话没意思。经常这样,孩子与你就会产生隔阂了。

  记住,涂鸦作品不是画,不要教他们画。

  他们需要的是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自由地涂鸦;这时候,他们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痛苦的,有时是生气的,有时是平静的……创造性、情绪情感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和宣泄。

10个教宝宝认识方位的小游戏

 身体方位

  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可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兴趣,你可以利用这一点训练宝宝的方位认知。从宝宝一岁左右开始说话时,就可以逐渐让宝宝明白哪只是左右手、脚、眼、耳朵等,宝宝熟练了以后,可以叫出各部位的名字让宝宝指认,如妈妈说“左耳朵”,让宝宝用手指自己的左耳朵。然后再依次训练宝宝拍胸表示“前”, 拍背表示“后”, 用手指天表示“上”, 用手指地表示“下”,让宝宝明白方位的基本概念。

  穿衣服

  早晨起床给宝宝穿衣服时,也可以和宝宝玩穿衣游戏。穿上衣时,问宝宝:“宝宝的左手在哪啊?快伸出左手来套袖子。”然后再问右手。穿裤子时说:“来,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腿。”穿鞋子也可以这样,有意识训练宝宝的左右方位意识。

  找萝卜

  准备一些红色白色的萝卜,在自家厨房的冰箱外放一个菜篮。把萝卜杂乱地放在地上,给宝宝讲一个有关萝卜的故事:“有一天,调皮的小松鼠到了兔妈妈家,把兔妈妈辛苦收集的萝卜弄的乱七八糟,宝宝快来帮兔妈妈整理萝卜吧……”然后让宝宝帮兔妈妈把红色的萝卜放在冰箱里面,白色的萝卜放在冰箱外面的菜篮里,红萝卜中大的放在冰箱的上层,小的放在冰箱的下层。通过摆放萝卜让宝宝了解上、下、里、外的方位概念。

寻找玩具

  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藏在家中不同的方位,但注意方便宝宝寻找的到,不要放在太高或有可能伤害到宝宝的地方。然后告诉宝宝说:“小熊猫怪你不理他,自己一个人躲起来伤心去了”、“小汽车说他要搬家了”等等,然后告诉宝宝玩具的具体位置,如“妈妈看见熊猫躲进门边衣柜最下边的一层了。”等,让宝宝去寻找,加强对不同方位的认知。

  “按图索骥”

  带宝宝去动物园游玩的时候,买一张导游图,找个地方坐下,和宝宝研究下图:动物园都有什么动物?叫什么名字?它们在导游图上的什么位置?然后让宝宝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地看完每一个动物?按照图上的指示,那个动物在前面,应该先看?最后边的动物是哪个?宝宝在“按图”看动物的同时就加强了他的方为空间认知。

  玩游戏棋

  和宝宝一起玩游戏棋,也是锻炼宝宝方位感的好方法。比如有一种爬山游戏棋,棉质的地图上绘有村庄、农田、鸡舍、牛圈等,和宝宝玩的时候,可以用方位语描述行走路线:“我们要从右下角开始爬上了哦,先往右走,过了一个门,再往上……”

  搭建公路

  找一块空地,利用木块和塑料一起和宝宝修建公路,比如为宝宝的洋娃娃修一条连接房子、车库、超市、公园的公路,公路需要几处拐弯,增加些红绿灯和斑马线。让宝宝描述洋娃娃行走的路线,如“走斑马线穿过马路,在红绿灯处向左拐”等,让宝宝熟悉方位知识。


 积木车

  有一种积木翻斗车,宝宝在拆装的时候,妈妈可以再旁要求宝宝进行描述,如:“先安装上下面的车轮,然后安装车身”、“后面的座位不要忘了,前面是方向盘”等等,这样可以让宝宝了解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等方位知识。并不是只有翻斗车具有帮助宝宝学习方位知识的功能,只要是具有内部结构的积木玩具都可以。其实简单的积木游戏也可以训练宝宝的方位认知,只要在宝宝玩积木时,妈妈注意灌输方位语言,一般都可以加强宝宝的方位认知。

  我是一个兵

  告诉宝宝他获得资格,是一个解放军了,现在要进行军训,宝宝一定很乐意进行这个游戏。让宝宝站立,然后教给他左右转、向后转以及前进后退的方法,让宝宝听口令做动作。如妈妈叫“向后转”,让宝宝立即向后转。如果做对了,奖励一个小五角星,做错了,让宝宝从新来做,增加宝宝游戏的积极性。

  藏猫猫

  宝宝一般都对藏猫猫游戏乐此不彼。在宝宝藏身一个地方后,大人在寻找的过程中,要对每一处寻找的地方进行“实况报道”,包括找到宝宝藏身的地方,如“我现在找到门后边的橱柜里了,马上就会找到你了。”当宝宝进行寻找时,也要求宝宝对每个寻找过的地方进行准确的方位描述。


P/S: all information i get from yao lan qu website

究竟该不该让宝宝看电视

正方观点:电视,有效的早教方式

促进宝宝语言发育,扩大词汇量。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获得期,电视发音标准,音乐动听,画面生动,能更好地吸引儿童去模仿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开发宝宝的大脑。

婴幼儿看电视也会试图认识和理解画面,这有助于大脑的开发。

电视作为中介,可拓宽宝宝的知识面,加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电视使他们可以直观认识各种从未接触过的物体:各种社会角色,动物,鱼类,鸟类,甚至古生物恐龙,获得广泛的信息。


反方观点:电视,伤宝宝于无形之中

影响身体发育

宝宝迷上电视,可能会影响视力和听力。消化功能不好的宝宝,长时间坐着不动会产生厌食;消化能力很强的宝宝,吃饱后坐着不动会导致发胖。

影响脑发育

人对物体有认识是因为脑细胞受到重复刺激,但电视画面难以重复刺激婴幼儿的脑细胞,反而会令脑神经回路产生异常,长此以往宝宝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宝宝不爱看书

电视只能提供零碎、不系统的知识,若宝宝对单调的书本失去兴趣,想象和创造力必然会受到约束。

社会交往能力差

大量看电视,与外界交往减少,会使心理发育产生障碍,性格易孤僻,甚至产生自闭等问题。


P/S: all information i get from yao lan qu website

孩子上学,提前好还是错后好?

    关键词:上学时间早上学晚上学

    摘 要:“让孩子早上学还是晚上学”的问题一直困扰不少家长,尤其那些九、十月份出生的孩子,由于8月31日这个上学“年龄坎”,更是让家长头疼。

  孩子到底是提早上学,还是错后上学好呢?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专家鲁杰认为,孩子并非入学越早越好,还要看孩子的年龄和“入学成熟水平”。建议家长分析一下孩子的综合条件。再做决定。

  看性别:
  
一般而言,男孩成熟得相对晚些,对知识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女孩弱一些。如果男孩比较贪玩、好动,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且难以复述完整一个简单的故事、经常答非所问,则不必早早跨入学校大门。否则,孩子累、大人也累。而那些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女孩,可以考虑不满6岁上学。

  看性格:
  
如果一个孩子性格内向、软弱或心理脆弱,和小朋友在一起总当“小尾巴”,经常被别人欺负,又不知如何解决,往往哭哭啼啼地求助于大人。那么,即便他刚满了6岁,也不妨把入学时间往后推一年。相反,如果孩子性格外向、懂得倾听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遇事能自己解决,父母可以让他们早上学。

  看发育:
  
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6岁的孩子身体机能、视觉功能和脑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身体是否健壮,自理能力、自制力是不是比较强尤为重要。假如你的孩子在身体条件和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理解力、对知识的接纳程度等方面并不比大孩子差,那可以突破年龄限制“背起书包上学堂”。反之,孩子瘦小、体弱,一累就生病,那多享受一年轻松的童年时光大有必要。
  
  看心智:
  
儿童是否真正到了适宜上学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其中,身心发展程度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包括一定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学习压力的能力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达不到学龄孩子的水准,不可揠苗助长,等到7岁上学也不算迟;不然,处于“劣势”的孩子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自信心无从建立,甚至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但是,在这些方面明显“早慧”的孩子,早起跑或许更有利。

鲁杰提醒,对于推迟一年上学的孩子,家长也不能放任。这一年,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培养好习惯
  
比如讲礼貌、讲卫生、守时、珍惜时间、善始善终、认真、专注、有责任心,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
  
  提高孩子的能力
  
而不是教具体的知识。比如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知色彩、辨认形状;教孩子学会自己发现、区分事物的不同,学会简单地归纳;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单单着眼于结果。

  强化自我保护的概念
  
让孩子知道危险的地方不去、危险的事情不做,因为学校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时刻跟着学生,很多情况要靠自己。
  
  学会自我管理
  从整理玩具、文具、自己的小书包入手,督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承担责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创造交往的机会
  家长多创造孩子之间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欢笑和争吵中懂得团结、友爱、宽容、忍让,学会理解、关心、帮助他人。如此,孩子在来年融入新集体就不会觉得难了

P/S: all information i get from yao lan qu website

六招儿应对宝宝扔东西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但是,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家长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家长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家长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家长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 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⑵ 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⑶ 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⑸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家长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⑹ 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西的毛病。

理性对待宝宝十大“坏习惯”

坏习惯1:吃手指

四、五个月大的宝宝什么都不会,却总喜欢吃手指,发展到后来便会将自己能拿到的东西统统放到嘴里咬一咬。

根源探究

婴儿出生第一年为“口腔期”,宝宝通过吸、吮、咬等方式来认知事物。强制禁止宝宝吃手会给宝宝造成阴影,易发脾气,缺少安全感。

见招拆招

◆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多的抚摸宝宝,转移注意力到玩具或图画上,让宝宝认识更多事物,开发宝宝大脑。

◆睡后拔手指:趁宝宝熟睡,轻轻地将他的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吸允手指习惯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水果替代法:如果宝宝见什么咬什么,可能是因为牙齿引起牙龈痒,妈妈可将水果切成条,给宝宝去咬。


坏习惯2:扔东西

七个月大的宝宝,开始有了扔东西的“坏”习惯。他总是故意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然后让你捡起来递给他,他再扔到地上。

根源探究

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个好玩的游戏,是成长必经阶段。在不断扔东西的过程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知,锻炼眼手协调能力。

见招拆招

◆了解原因:若宝宝因生气而扔东西,就要了解生气原因,理由正当可以哄抱,不当的话要转移其注意力。

◆增加关爱度:有时宝宝扔东西是为了引起注意,所以要增加对宝宝的关爱程度。

◆自己捡回来:让宝宝知道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宝宝扔东西的毛病。


坏习惯3:到处爬

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时就已经能够爬来爬去了,而有些父母却有意无意绕过了这一环节,迫不及待地催熟孩子直接由坐进入行走。

根源探究

爬行可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还能够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

见招拆招

◆场地选择:宝宝爬行的场地最好能开阔一些,这样才能提高宝宝爬行的积极性。

◆排除危险障碍物:桌椅的尖角、电插头等位置要事先检查并排除其对宝宝的危险。

◆铺设胶垫:地毯清洁不当易滋生螨虫,而且地毯上的毛线易被宝宝吞食,最好用胶垫代替地毯。另外,弹簧床垫等弹性太好的垫子,或过软的垫子会令宝宝难以用力,同样不适合宝宝爬行。

特别提示:面对爬行这种带有危险性的游戏,作为父母不能一味阻止,而是应该鼓励宝宝自己去挑战。当然,面对精力过于充沛的宝宝,看护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


坏习惯4:用手抓饭

10个月大的宝宝经常用手抓饭吃,这次阻止了还会有下次,这让很多妈咪不知怎办好!

根源探究

宝宝喜欢抓饭其实是学吃饭的一种方式,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挑食的毛病。

见招拆招

◆限定时间:给宝宝一个规定时间,在时间范围内抓着吃,超过时间就把食物收走。

◆放任自流:只要手干净想抓就抓吧。

◆抓小块食物:8个月大的宝宝可以自己抓饭吃,家长挑些小块食物,例如香蕉、面包等,让他抓着吃。

◆玩食物游戏:1岁左右的宝宝可以让他接触些蔬菜、土豆等食物,一边玩一边加强他对吃的兴趣。

特别提示:在处理宝宝用手抓饭“坏习惯”时,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宝宝弄脏衣物。

坏习惯5:认生

宝宝九个月大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脾气变得很大,一有陌生人看他,就开始哇哇大哭,别人抱他更是不行。而之前,他对看到的每个人都会露出纯真甜美的笑容,谁抱都让。

根源探究

“认生”这种行为表明宝宝已经开始有惧怕、警觉反应,他会对熟悉的人表现出好感,对生疏的人表现出陌生感。

见招拆招

◆多接触陌生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宝宝去亲戚朋友家、逛街购物、外出旅游、饭店吃饭,目的是让他适应不同的环境,接受丰富的刺激,让他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男女老少的不同面孔。

◆与同龄人玩耍:鼓励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通过各种方式让他长“见识”,减少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坏习惯6:走路撞头

1岁大的宝宝通常把头往床边撞,即便床头是软的,爸妈也免不了担心,害怕宝宝撞坏脑子。

根源探究

家长不必担心,这种行为通常是宝宝学习走步时练习身体协调性引起的,也可能是宝宝想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不会伤害他们的身体。

见招拆招

◆耐心等待:这种情况一般到宝宝18个月大以后就很少有了。

◆拒绝责罚:不要责罚宝宝的这种行为,这样会让宝宝认为可以引起爸妈的注意,更加重复撞头。

◆保证安全:把床周围包上衬垫,以免撞的更厉害。


坏习惯7:藏东西

1岁多的孩子喜欢藏东西,自己的玩具、爸爸的钱包、手机,搞得全家人到处找,很麻烦。

根源探究

15个月左右的宝宝特喜欢玩藏东西找东西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宝宝记忆力会增长,宝宝会记得东西藏在哪里。

见招拆招

◆物品远离法:将家中贵重物、易碎品收好。

◆玩具就近法:把宝宝玩具放到容易触摸到的地方,便于其藏秘。

◆亲子互动法:爸妈可以多和宝宝玩藏东西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摸清宝宝藏东西的地方。



坏习惯8:咬指甲

有些1岁的宝宝喜欢不停的咬指甲和表皮,父母尝试各种办法也不见效,不知如何是好?

根源探究

小宝宝有吮吸本能,断奶后依然习惯吮吸手指,自我安慰,这类宝宝有可能发展成咬指甲或手指皮肤的行为。

见招拆招

◆分散注意力:在刚要吃手时,提供些有趣的东西分散注意力,如睡前亲亲宝贝给他额外关注。

◆妙用绒玩具:给宝宝个绒玩具抱着入睡,这样便能占据他整个胳膊。

◆戴手套:睡前给宝宝带手套,能大大降低咬手的发生几率。


坏习惯9:爱探索

在公共场所,宝宝总是爱乱摸东西,看见什么摸什么,似乎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脏的概念。就这样不一会儿功夫,他们的小手、小脸脏兮兮的不说,连衣服也是“惨不忍睹”。

根源探究

宝宝之所以喜欢到处乱摸,是因为他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

见招拆招

◆不要怕脏:不要因为害怕宝宝变脏而对他说“不”,脏了洗干净就可以,重要的是要让宝宝自己在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

◆耐心讲解:对于宝宝绝对不能触碰的东西,要耐心讲解不让他摸的原因,切记不能大声哄吓斥责。

◆适时传教:对于宝宝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要适时传授更进一步的知识,加深印象,开发智能。



坏习惯10:挖鼻孔

3岁大的女儿在参加聚会时挖鼻孔,爸爸批评她说:“这样不是好习惯。”此时,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女儿无辜地说:“为什么呢?爸爸,你不是也经常这样做吗?”

根源探究

挖鼻孔行为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会存在,而小孩子的行为完全是仿照大人学来的哦。

见招拆招

◆递上纸巾:告诉孩子不要在公共场所挖鼻孔,如果不舒服要学会用纸巾擦拭。

◆保持鼻孔湿润:冬天天气干燥,尤其是北方的冬季,家里都有暖气;可以在卧室给孩子放个加湿器,有助于避免宝宝在睡觉时鼻子因发干而引起不适。